查看原文
其他

教育人的“第三空间”: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| 上海在之间·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

陈忠 優教育
2024-08-26

在这十月金秋、秋意浮香、落英缤纷的沪上美好时节,我们携手启幕上海“在之间”教师人文空间。两年前,在“疫情”羁绊时断时续的间隙中,临近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旁,我们建成首座“在之间”教师人文空间,深受教师们的喜爱,迄今已经举办教育研讨活动近120场。

故居常州青果巷的周先生,17岁考入有着“东方剑桥”之称的圣约翰大学,在“光与真理”校训熏染下改名“有光”,即有了光,周先生及这一群体大都毕生以“enlightment”的启蒙精神,为国人照亮道路,“从世界看国家”,以世界公民意识,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,看见可能。

回望历史,以我一麟半爪的认识,早在明万历年间,出生于徐家汇(当时称松江府法华汇)的士子徐光启即翻译《几何原本》,可谓古老民族睁眼看世界,致力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。哲人其萎,遗响不绝,清末在德昌里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开中国现代出版先河,其汉译名著书系,透进了世界的光,国人得以触及人类已经抵达的思想高度,旗下《教育杂志》由大先生王国维主编,系统译介世界前沿观念。此外,中华书局在沪创办、杜亚泉先生主编《东方杂志》,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、主编《生活》周刊,成为今天“生活、读书、新知”三联出版的先声……蓬勃多姿,丰富饱满。一个民族在走得更远之前,是看得更远,是在知异中理解文化的差异性,又在求同中维护人类精神的普遍性,这些都奠定了上海曾经的知识生产中心的地位。在上海近代教育史中,还有马相伯创办震旦大学,黄炎培创办浦东中学,有着东方“伊顿公学”之誉的南洋模范中学,这代代不息、薪尽火传的教脉承续与教育征旅,这丰厚的精神遗赠,无不沉淀透显于今天上海多元、丰富、差异、包容,会通融合的现代城市精神中。

教师走在文化保存、传递与更新、再生的前哨,讲台居于人间之首,一个社会的基础“其表在政,其里在学”,有怎样的教师,如何尊重教师,以及教师在何种社会生态中过一种怎样的自明性教育生活,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。教师透过言说与生命从事着“有光”的事业,有如月亮接受阳光,以柔光映洒杏坛,照拂学子生命,成为了夜的守护。教师服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,在培育先天自然生命与后天文化生命之间,拥有点燃人性美好一面、涵养精神成人的独特荣耀。

如果说缺乏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演义戏说,教育哲学则导引教师穿透表象,触达教育本真,这次我们空间设计组意图借柏拉图“洞穴喻说”,来表达人间万象如同在洞穴中游移变换,因感觉经验的认知局限,人们只是“看见”现象世界五蕴斑斓的“映像”,只有灵魂转向理念本真,照见洞穴外的光,才能摆脱表象现实的限制与奴役,达到精神的放飞与心灵的解放,“此在”因而无蔽与绽放,教育就其最高意义即是哲学,是导引灵魂转向的艺术,也是寻找光明,照亮黑暗,开启我们与身俱来的生命之眼……

大地人间常会有迷路的事情,但不会迷失,因为仰望头顶群星闪烁,次第登场,行星环绕、彗星划破天际,和那确立了大地方位的北斗星,恒久闪耀西天的长庚星。

书架上那些结晶了的教育行动记事,大先生们的精思灼见、骨血精魂,浸透在典籍中圣哲们伟大的心灵思考,将让我们被悄然带至世间万象本质宽阔的近旁,朝向高远而静寂的力量;时而,触及我们自身真情的经验,引向本真自我,时而,又触发我们心间本自怀有的,若隐若现,时隐时显的情愫,这不仅使得我们获得双倍的欢欣,又引得命运的言词骤然绽放。“在之间”,既不是价值空悬的迷执,也不是沉沦俗世日常,而有趋向精神内倾的自治与超越,又有精神外倾地在自身创造中走向世界,走进人。教师成长的捷径还是阅读一流好书,与人类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心灵交谈,这学识的溪流、文化的琼浆、精神的食粮,涵养教师的气质,显现教育人最美的文化人格与精神长相。

教育人的“第三空间”,一方安静书桌,一片萧散闲情,延展着可感知的柔和、均匀与共相,并在这丰富的宁静,与单纯的静穆里,交融汇聚成为可辨识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,任由环宇八面来风自由吹拂,乘流泛清舟,诗性地伴游在人类文明长河中……先秦稷下学宫有“不治而议,坐而论道”的学统;整部《论语》呈现孔子与弟子的问对;轴心时代苏格拉底诘疑审辨;钱钟书先生说“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,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”……先哲们的精神遗赠,启迪教师们敞开大问题,“读了,再说”,让读、写、说,问、思、辨,在此同时发生,教师们以独立主体的精神与思辨,在“思想的碰撞,思辨张力,能量的交互,交响谐振”的交互主体中,调剂滋养,沉淀内在性,砥砺教育共识话语,生发成教育同道人共同体这一个教育的“善托邦”。

“在之间”也意图描摹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社会想象,与在上海开埠相仿的180年前,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中这样发问:“到时候了吗,应该有一所所不平凡的学校,一座座村庄应该是一间间大学……难道人们不能寄宿在这里,在康科德的天空下,接受人文的教育,难道我们不能请一位阿伯拉尔来给我们讲学?让一切有学问的社团来与我们分享?”我有时在梦影中重逢曾经开办六年的伊顿学园,我们的“理想学校”仿佛寄托了梭罗对于教育的想象,刚才开篇,过往的一位位老师给予温厚的寄语与嘱托,今天,在上海的教师人文空间,也是苏美达伊顿纪德《優教育》一路以来的“意义之问”,致敬美好教育、致敬教师的方式,是将“尊师重教“刻画在这个空间里。

此刻,我们也在发出教育同道共创众筹的邀约,让天下教师们遇见,期待家校社群一体联动活泼泼的教育生态样貌,在温暖的港湾,吐露真诚、互助友爱。

- END -

来源 | 本文根据陈忠先生在“教育的‘善托邦’: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”主题沙龙暨上海在之间·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上的致辞整理。

投稿 | giftededucation@foxmail.com

声明 | 文章内容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。

// 延伸阅读 //

致教师:为人师之精神谱系与专业成长 | 在之间 • 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

▲景凯旋:在之间,寻求更高的人生 | 在之间•優教育文化客厅开幕

▲星空下的人生路,既不价值空悬,也非沉沦世俗,教育“在之间”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優教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